《這個單字你不懂嗎?遜!》電子報6/13~7/25共10期



告別單身

‧今日單字: bachelor party
‧中文意思:告別單身派對

男女結婚前的心態可能大有不同。女人可能費心思考著這個人是不是我未來終生的託付,男人可能想著,再也不能玩耍了,不過,還是得趁結婚前找機會玩耍一番。

結婚前,除了籌備婚禮,忙著查閱黃道吉日,提親等相關事宜以外,還得想想辦法,舉辦派對,一來好好的野他個一回,告別之前單身的日子,準備會婚後穩定的兩人生活做準備,二來哥們間相互加油打氣,昭告天下:「我現在要結婚了,以後要去KTV,可不能再找我啊!」。

這樣的派對,英文就叫做bachelor party。bachelor有著「單身漢」和「大學學士」的意思在,男性在準備結婚前,以單身漢的身分所舉辦的派對,理所當然稱為bachelor party。


‧FUN單字例句 :
Do you want to come to my bachelor party next weekend?
你下週末要來參加我的告別單身派對嗎?



卯足了勁

‧今日單字: sink one’s teeth into
‧中文意思: 卯足了勁

在漫畫裡頭,如果有個角色緊咬牙齒,臉爆青筋的時候,頭上包著頭巾,我們可能都猜得到頭巾上頭寫著「決心!」或者「努力」這類的字眼。

緊咬牙齒有很多的涵義:努力撐過難關、生氣至極、怒氣難消、或者是卯足了勁,準備背水一戰。英文有個利用緊咬牙齒的神情,來表達「卯足了勁」的意思:sink one’s teeth into。

字面上的意思是「某人的牙齒陷入…之中」,表示緊緊咬著某見事物,死不肯放,不達目的,絕不放棄。

下次看到某人卯足全勁,全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時候,別忘了觀察對方是不是剛剛好把牙齒咬得緊緊的。


‧FUN單字例句 :
I am really sinking my teeth into it.
我可真是卯足了勁呢! 



心不在焉

‧今日單字: someone’s heart isn’t in it
‧中文意思:表示某人不大想做某件事情

「你在哪裡?」「我在你心理。」這是一句很浪漫的對話。你的心飄到對方的心裡,心沒亂跑,駐足在對方的心上。心到哪,思緒就到哪,思緒到了對方身上,也就關心起對方的一舉一動,願意赴湯蹈火。心不在了,也就意興闌珊。

對人如此,對事亦然。心往哪去,也代表你鍾情那件事情,也會全心全意完成它。當然囉,如果你的心不在那件事情上面,自然做起事情來,也就虛應故事了。中文有「心不在焉」的形容詞,英文也有個類似的表達方式:someone’s heart isn’t in it(某人的心思不在其上),表達某人不大願意從事某件事情。

這個用法很直接,也很好記,好好學起來囉。


‧FUN單字例句 :
I feel bored with the job and my heart isn’t in it at all.
我覺得這份工作好無趣,沒什麼心思在工作上。



我們來Google吧!

‧今日單字: Let’s google it.
‧中文意思:我們上Google搜尋一下吧!

Google實在很帶勁,由兩位三十多歲的人所創辦,現在成了全球每個人上網收尋資料的朝聖地。

現在,google還從品牌名字變成具體的動作。那天我聽到Let’s google it,著實有點訝異,語言的確是跟著潮流走的,原本只是品牌的名字,因為使用者眾,現在已經變成一個象徵,大家一想到google,就會想到上網收尋資料,所以,一旦有什麼事情需要上網找資料,就得「Google it.」一下。名詞轉變成動詞,名牌轉變成實際的潮流和動作。

Dulex保險套經營那麼久,女人提醒男人要帶保險套從未說過「You need to DULEX it.」;MacDonald’s風行全球多年,我們想吃漢堡的時候,也從未聽過有人說 「Let’s MacDonald’s it.」,更別提「Let’s Nike it.」、「Let’s Gucci it.」或是「Let’s Microsoft it. 」了。

Google的確很帶勁。


‧FUN單字例句 :
I don’t understand it quite well. Let’s google it.
我不是很了解這個,我們上Google查一下吧。 



準備幹活囉

‧今日單字: roll up one’s sleeves .
‧中文意思:準備努力工作

若男仕朋友穿著長袖襯衫,些微把袖子給捲起來,可以讓自己多點休閒的帥氣。除了美觀考量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會讓人們把袖子給捲起來。

洗碗,擔心弄髒衣袖,把袖子給捲起來;想要動手做家事,埽地啦、拖地啦、整理房間啦,我們也都會習慣性地把袖子給捲起來。要打架了,第一個預備動作,也是把袖子給捲起來再說。

把袖子給捲起來,好像代表某種蓄勢待發的意義,準備奮手一搏。英文的roll up your sleeves(把袖子給捲起來),意指的就是準備努力工作一番。

中文其實也是這麼表達的。「大夥把袖子捲起來,準備幹活囉!」這個片語應該不難記憶才是。


‧FUN單字例句 :
Let’s roll up our sleeves. We have to get things done as soon as possible.
我們準備幹活囉,得把事情盡快完成。 



嘴巴含著心臟

‧今日單字: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
‧中文意思:極度緊張

緊張的時候心跳加快、大冒冷汗、頻上廁所、焦躁不安。這都還不打緊,如果緊張到連自己都可以清楚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撲通撲通跳著,慢慢加速,而且越跳越大聲,感覺ㄧ顆心跳阿跳的,都快跳出來了,ㄧ直往外急欲奔走的心臟,現在早已闖關成功,啣在嘴裡,只差沒張開口,不然,那跳動急速的心跳真的會跳到身子外頭來。到了這種地步,那可真是緊張的極至表現。

我緊張的時候,常常會接到我媽媽的電話,「一切順利嗎?」,我媽媽會用很親切的聲音詢問我。可我連基本的禮貌可能都顧不了,都會脫口說出「嘴巴含著心臟啦!」,隨後趕緊掛掉電話,然後繼續我的深呼吸。說緊張一來直接承認自己當時的心慌,二來不夠傳神表達自己的處境,乾脆回答「嘴巴含著心臟啦!」,婉轉卻傳神。

這可不是我特別發明的詞語呢!英文裡頭也有一樣的表達方式:one's heart in one's mouth(嘴巴裡有心臟),藉以傳達極度緊張的狀態。任誰都有嘴巴含心臟的情況發生吧,該怎麼辦呢?大口大口呼吸吧!

‧FUN單字例句 :
My heart was in my mouth when I knocked on the door.
我敲門的時候,超緊張的。 



找狗靈媒來吧

‧今日單字: dog whisperer
‧中文意思:狗靈媒

我的朋友最近養了一隻貓,跟那隻貓的溝通方式就是「喵 !喵 ! 喵!」。還跟我說,要訓練貓得在它犯錯的第一時間,拿水槍恐嚇它。至於小狗嘛,就得用聲音來訓練,在狗狗做錯事情的當下,馬上大聲斥喝,狗狗就會知道「喔喔,我做錯了,下次不再犯了......」。 這是真的嗎? 昨天我看歐普拉的節目,主持人說她的寶貝女兒原本是一隻不擅社交的狗,帶出去閒逛,狗狗要不就是亂叫,要不就是把其他的狗的頭給含在自己的嘴裡,讓主人尷尬不已,連忙道歉。

事情有好轉了。歐普拉找了個dog whisperer (所謂可以跟狗狗溝通,明白了解狗狗世界的人)尋求幫忙,三個小時之內,那隻trouble dog馬上變乖了,會跟其他小狗友善的打招呼,看到陌生人不但不會狂吠,還會親切的搖搖尾巴。 這一切都被錄影存證。那位dog whisperer也出版了相關的錄影帶,希望幫助家裡有trouble dog的人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狗狗出了什麼狀況,而不會只是用喊叫的方式來跟狗狗溝通。那位dog whisperer不僅是歐普拉的trouble dog的心靈導師,更是許多Hollywood明星的御用狗靈媒。 這讓我嘖嘖稱奇。影帶中的狗靈媒,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把人與狗的距離給拉近了。

現在養寵物的人真的越來越多了,說不定哪天請來家裡有trouble dog的苦主上節目,再請來台灣的dog whisperer,幫忙主人了解狗的心靈,也讓社會大眾更明白狗狗的心理狀態,這或許會大受歡迎呢。

‧FUN單字例句 :
I really need to turn to a dog whisperer. I really don't understand why my dog is acting this way.
我真的得求助可以跟狗狗溝通的人了,我真的不明白我的狗狗為什麼會這樣做。



輪廓盲目

‧今日單字: face blindness;face-blindness
‧中文意思:無法分辨別人的面貌

小時候看洋片或日本片,總有困難。感覺裡頭的人長得都ㄧ模一樣,怎麼同一個人原本在銀行當行員,一下子又跑到餐廳打工,一下子又變成黑社會老大,原本不同的三個人扮演三個不同的角色,我都會誤以為是同ㄧ個。這樣的狀況要到我比較大一點的時候,看的老外多了一點,情況才慢慢好轉。

這種狀況不是只有我呢。我有個奧地利來的朋友,從未到過亞洲,第一次來台灣,他突然很惶恐,告訴我說,他走在路上,發現路上走的人怎麼都長得很相像,就好像有好幾百個李小龍突然走在大馬路上,感覺台灣的馬路變成了Hollywood場景。我常幫忙他的工作,就是跟他坐在咖啡廳,慢慢告訴他眼前的兩個人外表的不同的地方,這樣幾天下來,他慢慢可以分辨亞洲人的不同。

我和我那位朋友之所以分辨不出他人臉孔的差異,大抵是因為看到了不同種族的人,因為第一次接觸,無法仔細分辨當中的差別,這倒好解決,多看幾次就好了。

可是有些人,可能是大腦受損,可能是基因影響,往往無法分辨出哪位是哪一位,這樣的情況,我們就用face blind來形容。有face blindness的人,走在路上看見自己的朋友,可能無法馬上認出來,到學校接孩子回家,看見一大推孩子下學,也無法馬上認出哪個孩子是自己的,看電影的時候,也很難跟上電影的劇情發展。

下次在路上遇到你熟識的人,沒跟你打招呼,可能對方沒注意到你,可能忘記了你,也有可能,他有著face blindness的困擾呢。


‧FUN單字例句 :
He is face blind, so he has difficulty recognizing people right away.
他有認人的困難,很難馬上認出誰是誰。 



你叫什麼名字?

我有位外國朋友,大老遠跑來台灣學中文,也希望多習得這塊土地上的一些文化。有一天,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我:「為什麼台灣人一看到我,都會先跟我說聲「Hi」或是「 How are you?」,然後,開始用英文跟我對談,而不是跟我說「你好!」或是「早安」?我到台灣三個多月,發現人們跟我講英文的時間,比跟我說中文的時間還要來得多。 」

他說他到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地觀光或者學語言,那些國家的人總會用自己的語言來問候他,與他交談,真的溝通不了,才會使用英文。而且,就算對方的英文再怎麼破,還是可以感受到對方言談之間的自信和從容。可是,他發現在台灣,我們遇到外國朋友的第一句話,或者接下來的對話,都會是英文,還會對自己英文程度的不好感到有些歉意。

「Sorry…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不好意思 …我的英文不是很好…)」這是他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在一般的生活而非國際的場合當中,為什麼要對自己英文程度不是那麼好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感到沒有自信?又為什麼要因為自己的英文流暢而感到與眾不同?

日本人也曾經問過我,為什麼台灣人都有兩個名字?名片正面寫著「王大華」,背面卻寫著「David Wang」,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說:「 My name is David Wang.」。哪一個才是你們真正的名字呢?

這個問題連泰國、柬埔寨等地的朋友,都問過我。如果去這些國家,會發現他們都只有一個用母語發出來的名字,為了讓外國朋友更容易唸出他們的名字,他們會嘗試著用英文拼出最貼近他們名字的聲音出來。

我不知道如何回應他們的問題。

有次我在園區上課,教務主任來看課,她很訝異的發現我點名的時候,叫的是學生的中文名字,而不是他們的英文名字。她很認真的問我為什麼,這是她當教務主任那麼久以來,第一次遇到的狀況。

「老師,您是不是忘了幫學生取英文名字了呢?」主任很認真地這麼跟我說,語氣輕柔體貼。

「我……」還沒等我把話說完,主任就要求我在下次上課的時候,要在點名表上寫上學生的英文名字。

其實,我沒忘,只是想不出幫學生取英文名字的正當性。

下一堂課,我在點名表上,學生的中文名字下面,用英文拼出他們中文的名字,在點名的時候,我用帶有英文腔的口吻,喊著他們的中文名字。

「Sheng Hong(勝宏)、Tzu-Lin(姿麟)、Sheng Ching(勝欽)、Chiao Yi(巧宜)、Wen Yin(文音) ……」。學生帶著詭異的笑容看著我,聽著他們的中文被如此的叫著,也感到新奇無比。

偶爾補習班的老師會聚會,一坐下來,台灣籍的老師彼此之間都會開始交談,大多數還是用英文。於是,像這樣的對話就會產生了:

「Hi, Nice to meet you. My name is David. What’s your name?(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大衛,你叫做什麼名字?)」對方很開心的問我。

「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張哲嘉。」我也很愉快的回應。

「What? What’s your name?(什麼?你叫什麼名字呢?)」對方有些疑惑。

「張哲嘉。」我很肯定那的確是我的名字。

「What’s your name?(你叫什麼名字?)」對方開始懷疑我怎麼會有那樣的名字,又再問了一次。

「張哲嘉。」這個名字從我出生就用到現在,我沒有說錯才是阿。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麼名字?)」對方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又再詢問下去。

「張哲嘉。」現在換我流露出疑惑的神情。

「Come on! I mean your English name.(別這樣,我是說你的英文名字。)」對方有種我搞不清楚狀況的感覺在。

「喔,Chang Che Chia(張哲嘉)」我用了英文的腔調,發出我的名字。

對方才用一種恍然大悟的神情說:「喔…… 可是......你的中文不大好發音吧!對老外來說 …..」。

我笑了笑。

在非國際場合,而且中文是在場的每個人所共同明白的語言,一群母語是中文,英文能力都很棒的人之間,為什麼還要使用英文來當作彼此溝通的工具?學生之間在特定的時間場合用英文溝通,是為了想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老師在課堂上使用英文,為的是希望學生多接觸這個語言,熟析英文的聲調;那英文老師之間呢?

有些台灣人在唸Starbucks(星巴克)的時候,常常會唸成 Staba(思搭吧),因為忘了把舌頭給捲進來,發出r的聲音,也不習慣在單字的後面發出摩擦的氣音k和s。台灣人如此,很難發出捲舌音的日本人更會把Starbucks唸的七零八落的,難道Starbucks就得要另取其他的名字嗎?MacDonald’s 、Gucci等品牌,是不是也要順勢另外取名字?如果不是,我們在學習英文的時候,又為何要另取一個名字?

下次聚會我又遇到了David,這次是我主動趨前向他問好。

「Hi, David. Remember me? I am A Li Bu Da.(嗨,大衛。記得我是誰嗎?我是阿里不達。)」我開心的這麼說著。

「What?(啥?)」

「I am A Li Bu Da. My new English name.(我是阿里不達,這是我新的英文名字。)」我這麼回應他。

「Wow. That’s good. You finally have an English name. Your name is so special. Is it an African name?(哇,不錯啊,你終於有英文名字了,你的名字好特別喔,是非洲名字嗎?)」

「I don’t know. But it’s quite easy to pronounce. (不清楚ㄝ,不過倒是很好發音就是了。)」

大衛愉快的笑了開來,跟其他的老師介紹我:「Well, this is A Li Bu Da.(嗯,這位是阿里不達。)」

「Hi, Nice to meet you, A Li Bu Da.(嗨,很高興認識你,阿里不達。)」我被這麼歡迎著。

從那次以後,我常想起我爸爸小時候常告誡我的話:「郎賣當做一掛阿里不達的代誌,阿捏不好喔!愛做好代誌。」然後,很委屈地想到自己又多了一個「阿里不達」的名字。

有時候,被一些「阿里不達」的觀念圍繞的時候,也不得不「阿里不達」了呢。



播歌驅離

‧今日單字: Manilow method
‧中文意思:播歌曲驅除流連外頭的青少年,特別是播放 BarryManilow的歌曲

當有一群人(特別是年輕人)流連在外,你得要想辦法驅散那群人,你會想到什麼方法?

動之以情,製作溫馨的短片,告訴他們「夜深了,別讓父母在家等你,該回家了。」?訴之以理,跟他們說入夜後的世界很危險,希望他們迷途知返?

外面的世界或許危險,流連在外或許不好,可他們可樂著呢,特別是ㄧ群人聚在一塊,有種天大地大我最大的感受,這樣亢奮的感覺正在興頭上,怎想得到那些美好的道理和言語呢?

強力驅逐?他們可能會試圖用更大的力量反抗,喚起他們更加團結的意識,產生從容就義的情操。

偶爾在電視上看看到群眾抗爭,警方都會嚴陣以待,豎起鐵馬,備妥水車,準備在群眾不願意散去的時候,進行強力的驅散動作。對於驅散群眾的方式,我都一直認為只得這樣才行,直到我看到了Manilow method這個字。

在國外,如果想要驅逐流連在公眾場所的年輕人,他們會放音樂,放青少年厭惡的音樂。他們一聽到這些音樂,馬上產生一種「天ㄚ,這是什麼鳥地方,放這種鳥音樂。」的感受,認為繼續待下去的話,有失自己的「尊嚴」,再也酷不起來,再也威風不起來,就會紛紛打道回府。

這些歌曲又以著名歌手Barry Manilow居多,所以,播放音樂驅逐流連在外的人的方式,就稱為Manilow method。

這真的是太有創意的方式了。不用力,不講情,不談理,只是讓聚集的人感覺該地方「鳥感」十足,就輕易達到目的。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種另類的思考方式呢。

附註: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如被發現,轉載未註明出處,即刻把Barry Manilow的歌傳送到您的耳朵裡。


‧FUN單字例句 :
Do you think that the Manilow method can really work out?
你認為Manilow method真的可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ch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